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萧明允墓志铭1268年1月8日 宋末元初 · 文天祥
 出处:全宋文卷八三二一、《文山全集》卷一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初名坚字子固,后改应新,字明允庐陵珠川人。
庐陵故多萧氏,而珠川亦望族。
君拔起其间,自幼岐嶷,长益崭绝。
种绩文学,额额与逢掖争鸣。
三赴天子学,锐不少衰。
气岸孤耸,与人棘棘不阿,号其读书室曰「介林」。
尝谓:「吾幸守先人庐,弗克规拓,是不肯堂」。
构楼其前,曰「逼云」。
复出其旁,相我攸宇,通之为园。
花竹横从,朋宾啸歌,翛然有物表之趣。
会予钓游荒闲,位置水石。
君时一造,沛然若自得,予以是知君所自负翘如也。
咸淳二年十二月九日,以疾终,年四十六。
曾祖炳文
国老
景伯,妣李氏,继母曾氏。
妃刘氏。
男曰宋翁,女曰淑慧、淑慈、淑懿,皆幼。
卜以四年正月八日,归于淳化王田双园之原。
前期,其弟至与其孤造门以铭请。
铭曰:
嗟予介林兮,孑孑而无成。
大舆之壮兮,羌中道而折衡。
意衣冠之虽葬兮,不能葬其英英。
瞻云山之莽苍兮,尚肮脏之如生。
二十七日登长干塔 北宋 · 黄履
 押萧韵
龙盘虎踞争岧峣,长干窣堵当中标。
几年遐想入清梦,秋杪登攀英气飘。
因思此塔屡成坏,相传起自阿育朝。
宿缘土面获今报,八万四千成一朝。
列在中华十有九,惟兹末后名方昭。
自从五凤例遭毁,下逮咸和才可条。
牛停金像既希有,水泛铜趺如默要。
太元末年刘慧达,四顾异气山之
三函中出三舍利,圆正光洁如琼瑶。
数层宝势仅增立,梁诏方且铺根苗。
陈亡火烈复堙坠,兴废岂亦随所招。
伟哉天命集真主,汤霓武旆澄氛妖。
六幽葵藿向尧日,千仞凤凰仪舜韶。
太宗继志符节合,章圣游文金石调。
诗书仁义溢庠序,佛老馀教通逍遥。
祥符庚戌感光瑞,累岁九成淩紫霄。
迄今八十有二载,香火瞻奉倾齯髫。
群公偕我蹑危级,放身物外情何超
心闲不逐去帆动,量廓那知空界辽。
奇峰万点逼冬瘦,江水九道来迢迢。
共欣华旦此缘胜,大千永峙为津桥。
兴馀更就閒饮,妙音盈耳成长谣(自注:是日与发运晁美叔正仲若愚、全玉同登。)
戴法兴难新历 南朝宋至南齐 · 祖冲之
 出处:全齐文卷十六
臣少锐愚尚,专功数术,搜练古今,博采沉奥,唐篇夏典,莫不揆量,周正汉朔,咸加该验
罄策筹之思,究疏密之辨。
至若立圆旧误,张衡述而弗改;
汉时斛铭,刘歆诡谬其数。
此则算氏之剧疵也。
《乾象》之弦望定数,《景初》之交度周日,匪谓测候不精,遂乃乘除翻谬,斯又历家之甚失也。
郑玄、阚泽、王蕃、刘徽,并综数艺,而每多疏舛。
臣昔以暇日,撰正众谬,理据炳然,易可详密,此臣以俯信偏识,不虚推古人者也。
何承天历,二至先天,闰移一月,五星见伏。
或违四旬,列差妄设,当益反损,皆前术之乖远,臣历所改定也。
既沿波以讨其源,删滞以畅其要,能使躔次上通,晷管下合,反以讥诋,不其惜乎。
法兴所议六条,并不造理难之关楗。
谨陈其目。
其一:日度岁差,前法所略,臣据经史辨正此数,而法兴设难,征引《诗》、《书》,三事皆谬。
其二,臣校晷景,改旧章法,法兴立难,不能有诘,直云「恐非浅虑,所可穿凿」。
其三,次改方移,臣无此法,求术意误,横生嫌贬。
其四,历上元年甲子,术体明整,则苟合可疑。
其五,臣其历七曜,咸始上元,无隙可乘,复云「非凡夫所测」。
其六,迟疾阴阳,法兴所未解,误谓两率日数宜同。
凡此众条。
或援谬目讥,或空加抑绝,未闻折正之谈,厌心之论也。
谨随诘洗释,依源征对。
仰照天晖,敢罄管穴。
法兴议曰:「夫二至发敛,南北之极,日有恒度,而宿无改位。
故古历冬至,皆在建星」。
冲之曰:周汉之际,畴人丧业,曲技竞设,图纬实繁。
或借号帝王以崇其大。
或假名圣贤以神其说。
是以谶记多虚,桓谭知其矫妄;
古历舛杂,杜预疑其非直。
按《五纪论》,黄帝历有四法,颛顼、周,并有二术,诡异纷然,则孰识其正,此古历可疑之据一也。
夏历七曜西行,特违众法,刘向以为后人所造,此可疑之据二也。
殷历日法九百四十,而《乾鉴度》云殷历以八十一为日法。
若《易纬》非差,殷历必妄,此可疑之据三也。
《颛顼》历元,岁在乙卯,而《命历序》云:「此术设元,岁在甲寅」。
此可疑之据四也。
《春秋》书食有日朔者凡二十六,其所据历,非周则鲁。
以周历考之,检其朔日,失二十五,鲁历校之,又失十三。
二历并乖,则必有一伪,此可疑之据五也。
古之六术,并同《四分》,《四分》之法,久则后天。
以食检之,经三百年,辄差一日。
古历课今,其甚疏者,朔后天过二日有馀。
以此推之,古术之作,皆在汉初周末,理不得远。
且却校《春秋》,朔并先天,此则非三代以前之明征矣,此可疑之据六也。
寻《律历志》,前汉冬至日在斗牛之际,度在建星,其势相邻,自非帝者有造,则仪漏或阙,岂能穷密尽微,纤毫不失。
建星之说,未足证矣。
法兴议曰:「战国横骛,史官丧纪,爰及汉初,格候莫审,后杂觇知在南斗二十二度,元和所用,即与古历相符也。
逮至景初,终无毫忒」。
冲之曰:古术讹杂,其详阙闻,乙卯之历,秦代所用,必有效于当时,故其言可征也。
汉武改创,检课详备,正仪审漏,事在前史,测星辨度,理无乖远。
今议者所是不实见,所非徒为虚妄,辨彼骇此,既非通谈,运今背古,所诬诚多,偏据一说,未若兼今之为长也。
《景初》之法,实错五纬,今则在冲口,至曩已移日。
盖略治朔望,无事检侯,是以晷漏昏明,并即《元和》,二分异景,尚不知革,日度微差,宜其谬矣。
法兴议曰:「《书》云『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直以月推四仲,则中宿常在卫阳,羲、和所以正时,取其万代不易也。
冲之以为唐代冬至,日在今宿之左五十许度,遂虚加度分,空撤天路」。
冲之曰:《书》以四星昏中审分至者,据人君南面而言也。
且南北之正,其详易准,流见之势,中天为极。
先儒注述,其义佥同,而法兴以为《书》说四星,皆在卫阳之位,自在巳地,进失向方,退非始见,迂回经文,以就所执,违训诡情,此则甚矣。
舍午称巳,午上非无星也。
必据中宿,馀宿岂复不足以正时。
若谓举中语兼七列者,觜参尚隐,则不得言,昴星虽见,当云伏矣。
奎娄已见,复不得言伏见(缺)不得以为辞,则名将何附。
若中宿之通非允。
当实谨检经旨,直云星昴,不自卫阳,卫阳无自显之义,此谈何因而立。
苟理无所依,则可愚辞成说,曾泉、桑野,皆为明证,分至之辨,竟在何日,循复再三,窃深叹息。
法兴议曰:「其置法所在,近违半次,则四十五年九月率移一度」。
冲之曰:《元和》日度,法兴所是,唯征古历在建星,以今考之,臣法冬至亦在此宿,斗二十二了无显证,而虚贬臣历乖差半次,此愚情之所骇也。
又年数之馀有十一月,而议云九月,涉数每乖,皆此类也。
月盈则食,必在日冲以检日则宿度可辨,请据效以课疏密。
太史注记,元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中夜月蚀尽,在鬼四度,以冲计之,日当在牛六。
法兴议曰「在女七」,又十四年五月十五日丁夜月蚀尽,在斗二十六度,以冲计之,日当在井三十。
法兴议曰:「日在二」。
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丁夜月蚀,在奎十一度,以冲计之,日当在角二。
法兴议曰:「日在角十二」。
大明三年九月十五日乙夜月蚀尽,在胃宿之末,以冲计之,日当在氐十二。
法兴议曰:「日在心二」。
凡此四蚀,皆与臣法符同,纤毫不爽,而法兴所据,顿差十度,违冲移宿,显然易睹。
故知天数渐差,则当式遵以为典,事验昭皙,岂得信古而疑今。
法兴议曰:「在《诗》『七月流火』,此夏正建申之时也。
『定之方中』,又小雪之节也。
冬至审差,则幽公火流,晷长一尺五寸,楚宫之作,昼漏五十三刻,此诡之甚也」。
冲之曰:臣按此议三条皆谬,《诗》称流火,盖略举西移之中,以为惊寒之候。
流之为言,非始动之辞也。
就如始说,冬至日度在斗二十二。
则火星之中,当在大暑之前,岂邻建申之限。
此专自攻纠,非谓矫失。
小正》:「五月昏,大火中」。
此复在卫阳之地乎。
又谓臣所立法,楚宫之作,在九月初。
按《诗》传笺皆谓定之方中者,室辟昏中,形四方也。
然则中天之正,当在室之八度。
臣历推之,元年立冬后四日,此度昏中,乃自十月之初,又非寒露之日也。
议者之意,盖误以周世为尧时,度差五十,故致此谬。
小雪之节,自信之谈,非有明文可据也。
法兴议曰:「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
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就如冲之所误,则星无定次,卦有差方,名号之正,古今必殊,典诰之音,时不通轨。
尧之开、闭,今成建、除,今之寿星,乃周之鹑尾也。
即时东壁,已非玄武,轸星顿属苍龙,诬天背经,乃至于此」。
冲之曰:臣以为辰极居中,而列曜贞观,群象殊体,而阴阳区别,故羽介咸陈,则水火有位,苍素齐设,则东西可准,非以日之所在,定其名号也
何以明之?
夫阳爻初九,气始正北,玄武七列,虚当子位。
若圆仪辨方,以日为主,冬至所舍,当在玄枵;
而今之南极,乃处东维,违体失中,其义何附。
若南北以冬夏禀称,则卯酉以生杀定号,岂得春躔义方,丽仁域,名舛理乘,若此之反哉!
因兹以言,固知天以列宿分方,而不在于四时,景纬环序,日不独守故辙矣。
至于中星见伏,记籍每以审时者,盖以历数难详,而天验易显,各据一代所合,以为简易之政也。
亦犹夏礼未通商典,《濩》容岂袭《韶》节,诚天人之道同差,则艺之兴,因代而推移矣。
月位称建,谅以气之所本,名随实著,非谓斗杓所指,近校汉时,已差半次,审斗节时,其效安在。
或义非经训,依以成说,将纬候多诡,伪辞间设乎?
次随方名,义合宿体,分至虽迁,而厥位不改,岂谓龙火贸处,金水乱列,名号乖殊之讥,抑未详究?
至如壁非玄武,轸属苍龙,瞻度察晷,实效咸然。
《元嘉历法》,寿星之初,亦在翼限,参校晋注,显验甚众。
天数差移,百有馀载,议者诚能驰辞骋辩,令南极非冬至,望不在冲,则此谈乃可守耳。
若使日迁次留,则无事屡显,乃臣历之良证,非难者所宜列也。
寻臣所执,必据经史,远考唐典,近征汉籍,谶记碎言,不敢依述,窃谓循经之论也。
月蚀检日度,事验昭著,史注详论,文存禁阁,斯又稽天之说也。
《尧典》四星,并在卫阳,今之日度,远准元和,诬背之诮,实此之谓。
法兴议曰:「夫日有缓急,故斗有阔狭,古人制章,立为中格,年积十九,常有七闰,晷或盈虚,此不可革。
冲之削闰坏章,倍减馀数,则一百三十九年二月,于四分之料,顿少一日;
七千四百二十九年,辄失一闰。
夫日少则先时,闰失则事悖。
窃闻时以作事,事以厚生,此乃生民之所本,历数之所先。
愚恐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
冲之曰,按《后汉书》及《乾象》说,《四分历法》虽分章部创自元和,而晷仪众数定于嘉平三年
《四分志》,立冬中影长一丈,立春中影九尺六寸。
冬至南极,日晷最长,二气去至,日数既同,则中影应等,而前长后短,顿差四寸,此历景冬至后天之验也。
二气中影。
日差九分半弱,进退均调,略无盈缩,以率计之,二气各退二日十二刻,则晷影之数,立冬更短,立春更长,并差二寸,二气中影俱长九尺八寸矣。
立冬立春正日也。
以此推之,历置冬至,后天亦二日十二刻也。
嘉平三年,时历丁丑冬至,加时正在日中。
以二日十二刻减之,天定以乙亥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八刻。
又臣测景历纪,躬辨分寸,铜表坚刚,暴润不动,光晷明洁,纤毫𢛯然。
大明五年十月十日,影一丈七寸七分半,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丈八寸一分太,二十六日,一丈七寸五分强,折取其中,则中天冬至,应在十一月三日
求其蚤晚,令后二日影相灭,则一日差率也。
倍之为法,前二日减,以百刻乘之为实,以法除实,得冬至加时在夜半后三十一刻,在《元嘉历》后一日,天数之正也。
量检竟年,则数减均同,异岁相课,则远近应率。
臣因此验,考正章法。
今以臣历推之,刻如前,窃谓至密,永为定式。
寻古历法并同《四分》,《四分》之数久则后天,经三百年,朔差一日。
是以汉载四百,食率在晦。
魏代已来,遂革斯法,世莫之非者,诚有效于天也。
章岁十九,其疏尤甚,同出前术,非见经典。
而议云此法自古,数不可移。
若古法虽疏,永当循用,谬论诚立,则法兴复欲施《四分》于当今矣,理容然乎?
臣所未譬也。
若谓今所革创,违舛失衷者,未闻显据有以矫夺臣法也。
《元嘉历》术,减闰馀二,直以袭旧分粗,故进退未合。
至于弃盈求正,非为乖理。
就如议意,率不可易,则分无增损,承天置法,复为违谬。
节气蚤晚,当循《景初》,二至差三日,曾不觉其非,横谓臣历为失,知以少之先时,未悟增月之甚惑也。
诚未睹天验,岂测历数之要,生民之本,谅非率意所断矣。
法兴始云穷识晷变,可以刊旧革今。
今复谓晷数盈虚,不可为准,互自违伐,罔识所依。
若推步不得准,天功绝于心目,未详历纪何因而立。
案《春秋》以来千有馀载,以食检朔,曾无差失,此则日行有恒之明征也。
且臣考影弥年,穷察毫微,课验以前,合若符契,孟子以为千岁之日至,可坐而知,斯言实矣。
日有缓急,未见其证,浮辞虚贬,窃非所惧。
法兴议曰:「冲之既云冬至岁差,又谓虚为北中,舍形责影,未足为迷。
何者?
凡在天非日不明,居地以斗而辨。
借令冬至在虚,则黄道弥远,东北当为黄钟之宫,室壁应属玄枵之位,虚宿岂得复为北中乎?
曲使分至屡迁,而星次不改,招摇易绳,而律吕仍往,则七政不以玑衡致齐,建时亦非摄提所纪,不知五行何居,六属安托」。
冲之曰:此条所嫌,前牒已详。
次改方移,虚非中位,繁辞广证,自构纷惑,皆议者所谬误,非臣法之违设也。
七政致齐,实谓天仪,郑、王唱述,厥训明允,虽有异说,盖非实义。
法兴议曰:「夫置元设纪,各有所尚,或据文于图谶。
或取效于当时。
冲之云:『群氏纠纷,莫审其会』。
昔《黄帝》辛卯,日月不过,《颛顼》乙卯,四时不忒,《景初》壬辰,晦无差光,《元嘉》庚辰,朔无错景,岂非承天者乎。
冲之苟存甲子,可谓为合以求天也」。
冲之曰:夫历存效密,不容殊尚,合谶乖说,训义非所取,虽验当时,不能通远,又臣所未安也。
元值始名,体明理正。
未详辛卯之说何依,古术诡谬,事在前牒,溺名丧实,殆非索隐之谓也。
若以历合一时,理无久用,元在所会,非有定岁者,今以效明之。
夏、殷以前,载籍沦逸,《春秋》汉史,咸书月蚀,正朔详审,显然可征。
以臣历检之,数皆协同,诚无虚设,循密而至,千载无殊,则虽远可知矣。
备阅曩法,疏越实多。
或朔差三日,气移七晨,未闻可以下通于今者也。
元在乙丑,前说以为非正,今值甲子,议者复疑其苟合,无名之岁,自昔无之,则推先者,将何从乎?
历纪之作,几于息矣。
夫为合必有不合,愿闻显据,以核理实。
法兴曰:「夫交会之元,则蚀既可求,迟疾之际,非凡夫所测。
贾逵略见其差,刘洪粗著其术,至于疏密之数,莫究其极。
且五纬所居,有时盈缩,即如岁星在轸,见超七辰,术家既追算以会今,则往之与来,断可知矣。
《景初》所以纪首置差,元嘉兼又各设后元者,其并省功于实用,不虚推以为烦也。
冲之既违天于改易,又设法以遂情,愚谓此治历之大过也」。
冲之曰:迟疾之率,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刘、贾能述,则可累功以求密矣。
议又云:「五纬所居,有时盈缩」。
「岁星在轸,见超七辰」。
谓应年移一辰也。
案岁星之运,年恒过次,行天七匝,辄超一位。
代以求之,历凡十法,并合一时,此数咸同,史注所记,天验又符。
此则盈次之行,自其定准,非为衍度滥徙,顿过其冲也。
若审由盈缩,岂得常疾无迟。
夫甄耀测象者,必料分析度,考往验来,准以实见,据以经史。
曲辩碎说,类多浮诡,甘、石之书,互为矛盾。
今以一句之经,诬一字之谬,坚执偏论,以罔正理,此愚情之所未厌也。
算自近始,众法可同,但《景初》之二差,承天之元,实以奇偶不协,故数无尽同,为遗前设后,以从省易。
夫建言倡论,岂尚矫异,实以文显,言势可极也。
稽元曩岁,群数咸始,斯诚术体,理不可容讥;
而讥者以为过,谬之大者。
然则《元嘉》置元,虽七率舛陈,而犹纪协甲子,气朔俱终,此又过谬之小者也。
必当虚立上元,假称历始,岁违名初,日避辰首,闰馀朔分,月纬七率,并不得有尽,乃为允衷之制乎?
设法情实,谓意之所安,改易违天,未睹理之讥者也。
法兴曰:「日有八行,合成一道,月有一道,离为九行,左交右疾,倍半相违,其一终之理,日数宜同。
冲之通周与会周相觉九千四十,其阴阳七十九周有奇,迟疾不及一匝,此则当缩反盈,应损更益」。
冲之曰:此议虽游漫无据,然言迹可检。
按以日八行譬月九道,此为月行之轨,当循一辙,环匝于天,理无差动也。
然则交会之际,当有定所,岂容或斗或牛,同丽一度。
去极应等,安得南北无常。
若日月非例,则八行之说是衍文邪?
左交右疾,语甚未分,为交与疾对?
为舍交即疾,若舍交即疾,即交在平率入历七日二十一日是也。
值交蚀既当在盈缩之极,岂得损益。
或多或少。
若交与疾对,则在交之冲,当为迟疾之始,岂得入历或深或浅,倍半相违,新故所同,复标此句,欲以何明。
臣览历书,古今略备,至如此说,所未前闻,远乖旧准,近背天数,求之愚情,窃所深惑。
寻迟疾阴阳不相生,故交会加时,进退无常。
昔术著之久矣,前儒言之详矣。
法兴云日数同。
窃谓议者未晓此意,乖谬自著,无假骤辩。
既云盈缩失衷,复不备记其数。
或自嫌所执,故泛略其说乎?
又以全为率,当互因其分,法兴所列二数皆误。
或以八十为七十九,当缩反盈,应损反益,此条之谓矣。
总检其议,岂但臣历不密,又谓何承天法乖谬弥甚。
若臣历宜弃,则承天术益不可用。
法兴所见既审,则应革创。
至非景极,望非日冲,凡诸新说,必有妙辩乎(《宋书·历志》下)
梵汉译经音义同异记 南梁 · 释僧祐
 出处:全梁文卷七十一
夫神理无声,因言辞以写意;
言辞无迹,缘文字以图音。
故字为言蹄,言为理筌,音义合符,不可偏失。
是以文字应用,弥纶宇宙,虽迹系翰墨,而理契乎神。
昔造书之主,凡有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曰祛楼,其书左行
少者仓颉,其书下行,梵及祛楼,居于天竺
黄史仓颉,在于中夏,梵祛取法于净天,仓颉因华于鸟迹,文画诚异,传理则同矣。
仰寻先觉所说,有六十四书,鹿轮转眼,笔制区分,龙鬼八部,字体殊式,唯梵及祛楼,为世胜文。
天竺诸国,谓之天书。
西方写经,虽同祖梵文。
然三十六国,往往有异,譬诸中土,犹篆籀之变体乎。
仓颉古文,沿世代变,古移为籀,籀迁至篆,篆改成隶,其转易多矣,至于旁生八体,则有仙龙云
二十四书,则有楷草针殳。
名实虽繁,为用盖鲜。
然原本定义,则体备于六文,适时为敏,则莫要于隶法。
东西之书源,亦可得而略究也,至于梵音为语,单复无恒,或一字以摄众理,或数言而成一义。
寻大涅槃经,列字五十,总释众义,十有四音,名为字本。
观其发语裁音,宛转相资,哉舌根唇末,以长短为异。
且胡字一音,不得成语,必馀言足句,然后义成
译人传意,岂不艰哉?
又梵书制文,有半字满字,所以名半字者,义未具足,故字体半偏,犹汉文月字,亏其傍也。
所以名满字者,理既穷竟,故字体圆满,犹汉文日字,盈其形也。
故半字恶义,以譬烦恼,满字善意,以譬常住,又半字为体,如汉文言字,满字为体,如汉文诸字,以者配言,方成诸字,诸字两合,即满之例也。
言字单立,即半之类也。
半字虽单为字根本,缘有半字,得成满字,譬凡夫始于无明,得成常住,故因字制义,以譬涅槃,梵文义奥,皆此类也。
是以宣领梵文,寄在明译,译者释也,交释两国,言谬则理乖矣。
前汉之未,经法始通,译音胥讹,未能明练。
故浮屠桑门,遗谬汉史,音字犹然,况于义乎。
中夏彝典,诵诗执礼,师资相授,犹有讹乱。
诗云:有免斯首,斯当作鲜,齐语音讹,遂变诗文,此桑门之例也。
《礼记》云:孔子蚤作,蚤当作早,而字同蚤虱,引古字同文,即浮屠之例也。
中国旧经,而有斯蚤之异,华戎远译,何怪干屠哉?
若夫度字传义,则置言由笔,所以新旧众经,大同小异。
天竺语称维摩诘,旧译解云无垢称,关中译云净名,净即无垢,名即是称,此言殊而义均也。
旧经称众,新经云世尊,此立义之异旨也。
旧经云乾沓和,新经云乾闼婆,此国音之不同也。
略举三条,馀可类推矣。
是以义之得失,由乎译人;
辞之质文,系于执笔。
或善梵义,而不了汉音;
或明汉文,而不晓梵意。
虽有偏解,终隔圆通。
若梵汉两明,意义四畅,然后宣述经奥,于是乎正,前古译人,莫能曲练。
所以旧经文意,致有阻碍,岂经碍哉,译之失耳!
安息世高,聪哲不群,所出众经,质文允正,安玄严调,既亹亹以条理,支、越、竺、,亦彬彬而雅畅。
凡斯数贤,并见美前代,及护公专精,兼习华梵,译文传经,不愆于旧。
逮乎罗什法师,俊神金照,僧融肇,慧机水镜。
故能表发挥翰,克明经奥,大乘微言,于斯炳焕。
至昙谶之传涅槃,跋陀之出华严,辞理辩畅,明逾日月,观其为美,继轨什公矣。
至于杂类细经,多出四含,或以汉来,或自晋出,译人无名,莫能详究。
然文过则伤艳,质甚则患野,野艳为弊,同失经体。
故知明允之匠,难可世遇矣。
窃寻经言,异论咒术,言语文字,皆是佛说。
然则言本是一,而梵汉分音。
义本不二,则质文殊体。
虽传译得失,运通随绿,而尊经妙理,湛然常照矣。
既仰集始缘,故次述末译,始缘兴于西方,末译于东国。
故原始要终,寓之记末云尔(《释藏》迹一。)
尉元游明根三老五更太和十六年八月己酉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
夫大道凝虚,至德冲挹,故后王法玄猷以御世,圣人崇谦光而降美。
是以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所以明孝悌于万国,垂教本于天下。
自非道高识博,孰能处之?
是故五帝宪德,三王乞言,若求备一人,同之古哲,叔世之老,孰能克堪?
师上圣则难为其举,傅中庸则易为其选。
朕既虚寡,德谢曩哲,更老之选,差可有之。
司徒、山阳郡开国公尉元,前大鸿胪卿、新泰伯游明根并元亨利贞,明允诚素,少著英风,老敷雅迹,位显台宿,归终私第。
可谓知始知卒,希世之贤也。
公以八十之年,宜处三老之重;
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魏书·尉元传》)
高闾与大乐详采古今音律诏太和十六年春 北魏 · 拓跋宏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
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
然音声之用,其致远矣,所以通感人神,移风易俗。
至乃《箫韶》九奏,凤皇来仪;
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有周之季,斯道崩缺,故夫子忘味于闻《韶》,正乐于返鲁。
汉魏之间,乐章复阙,然博采音韵,粗有篇条
自魏室之兴,太祖之世,尊崇古式,旧典无坠。
但干戈仍用,文教未淳。
故令司乐失治定之雅音,习不典之繁曲。
太乐奏其职司,求与中书参议
揽其所请,愧感兼怀。
然心丧在躬,未忍闻此。
但礼乐事大,乃为化之本,自非通博之才,莫能措意。
中书监高闾,器谶详富,志量明允,每闻陈奏乐典。
颇体音律,可令与太乐详采古今,以备兹典。
其内外有堪此用者,任其参议(《魏书·乐志》)
安乐寺律师智称法师 南梁 · 裴子野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三
法师讳智称河东闻喜人也,俗姓裴氏,挹汾浍之清源,禀河山之秀质,蓄灵因于上叶,感慧性于阎浮,直哉惟清,爰初夙备,温良恭俭,体以得之然而天韵真确,含章隐曜,沈渐人群,莫能测其远迩,盖由径寸之华,韬光浚壑,盈尺之窦,未剖联城,鉴观者罔识其巨丽,逖听者弗得其鸿名,羁束戎旅,俯起阡陌,年登三十,始览众经,退而叹曰:百年倏忽,功名为重,名不常居,功难与毕,且吉凶悔吝,孔书已验,变化起伏,历圣未称,安知峥嵘之外,寥廓之表,笼括幽显,大援无边者哉?
彼有师焉,吾知归矣。
遂乃长揖五忍,敛衽四依,挫锐解纷,于是乎尽。
宋大明中,益部有印禅师者,苦节洞观,郁为帝师,上人闻风自托,一面尽礼,印公言归庸蜀,乃携手同舟,以宋太始元年,出家于玉垒,诚感人天,信贯金石,直心般若,高步道场。
既而敬业承师,就贤辨志,遨游九部,驰骋三乘,摩罗之所宣译,龙王之所韬秘,虽且受持讽诵,然未取以为宗。
尝谓摄心者迹,迹密则心检,弘道行,行察则道存,安上治人,莫先乎礼,闲邪迁善,莫尚乎律,可以驱车火宅,翻飞苦海,瞻三途而勿践,历万却而不衰者,其毗尼之谓欤。
乃简弃枝叶,积思根本,顿辔洗心,以为己任。
于是曳锡踽步,千里游学,拥经持钵,百舍不休,西望荆山,南过澧浦,周流华,博采奇闻,土木形骸,琬琰心识,靡高不仰,无坚不攻,寝之所安,席不及暖,思之所至,食不遑餐,入道三年,从师四讲,教逸功倍,而盛经明,每道不坠地,人各有美,宣尼之学,何讵常师。
于时冥隐二上人,先辈高流,凤鸣西楚多宝颖律师,洽闻温故,翰起东都,法师之在江陵也,禀冥隐为周旋,爰及还京洛,以颖公为益友,皆权衡殿最,言刈菁叶,舍稊稗而膳梁,会盐梅而成鼎饪,其理练,其旨深,肤受末学,莫能踵武。
泰始六年,初讲十诵于震泽,阐扬事相,咫尺神道,高谈出云汉,精义入无间,八万威仪,怡然理畅,五部章句,涣尔同波。
由是后进知宗,先达改观,晖光令问,于斯藉甚。
法师应不择方,行有馀力,清言终日,而事在其中,立楼云于具区,营筵祚于建业,令不待严,房栊肃静,役不加迅,栋宇骈罗。
自方等来仪,变梵为汉,鸿才矩学,连轴比肩,法华维摩之宗。
往往间出。
涅槃成实之唱,处处聚徒,而律藏宪章,于时最寡,振裘持领,允属当仁。
若夫渊源浩汗,故老之所回惑,峻阻隐复,前修之所解架,皆剖析毫厘。
粉散胶结,钩深致远独悟胸怀,故能使反户之南。
弯弓之北,寻声赴响,万里而至,门人岁益,经纬日新,坐高堂而延四众,转法轮而朝同业者,二十有馀载。
君子谓此道,于是乎中兴,绝庆吊,屏流俗,朱门华屋,靡所经过。
竟陵文宣王,顾轻千乘,虚心八解,尝请法师讲于邸寺,既许以降德,或谓宜修宾主,法师笑而答曰:我则未暇。
及正位函文,始交凉燠。
时法筵广置,髦士如林,主誉既驰,客容多猛,发题命篇,疑难锋出,法师应变如响,若不留听,囿辨者土崩,负强者折角,莫不迁延徙靡,亡本失支,观听之流,称为盛集,法师性本刚克,而能悦以待问,发言盈庭,曾无忤色,虚己博约,咸竭厥才,依止疏附,训之如一。
少壮居家,孝于惟友,脱屣四摄,爱著两忘,亲党书介,封而不发,内恕哀蹙,抑而不临,常曰道俗异故,优陀亲承音旨,宁习其言,而忽其教?
烦恼煦濡,萧然顿遣。
法师之于十诵也,始自吴兴,迄于建业,四十有馀讲,撰义记八篇,约言示制,学者传述,以为妙绝古今。
春秋七十有二,齐永元三年迁神干建康县安乐寺,僧尼殷赴,若丧昆姊,谅不言之信,不召之感者云。
若夫居敬行简,喜愠不形于色,知人善诱,甄藻罔遗于时,临财廉,取予义,明允方大,处变不渝,汪汪焉,堂堂焉,渤碣河华,不能充其量,盖净行之仪表,息心之轨则欤。
弟子道进等,感梁木之既摧,恸德音之永閟,俾陈信而有徵,庶流芳而无愧(《广弘明集》三十二。)
司徒元树墓志铭 北魏 · 温子升
 出处:全后魏文卷五十一
昔枢电降祥,姬水成业,握八符以驭世,膺五命以会昌,钦明格于上下,光泽被于宇宙。
卜年永久,历世遐长,有文王之孙子,启周公之苗裔。
积善所及,踵武称贤,每以辛、李为言,恒持韩、白自许。
殚百虑之一致,尽能事于生民,苍苍在上,义归无厚。
徒有东平避世之意,空怀北海自晦之情。
疾非逢雾,终异启手。
铭曰:
明允笃诚,发于岐嶷,未镂已雕,不扶而直。
修礼以耕,强学为殖,孔既叹鲁,庄亦吟越。
况以度思,有怀明发,翻然高举,归于魏阙。
长路未穷,朝光已没(《艺文类聚》四十七)
南征赋 南梁 · 张缵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四
岁次娵訾,月惟中吕,余谒帝于承明,将述职于南。
中川而反顾,怀旧乡而延伫;
路漫漫以无端,情容容而莫与。
乃弭节叹曰:人之寓于宇宙也,何异夫栖蜗之争战,附蚋之游禽。
而盈虚倚伏,俯仰浮沈,矜荣华于尺景,总万虑于寸阴。
彼忘机于粹日,乃圣达之明箴。
妙品物于贞观,曾何足而系心。
抚余躬之末迹,属兴王之盛世;
蒙三栾之休宠,通家之渥惠。
石渠之三阁,典校文乎六艺。
振长缨于承华,着储皇之上睿。
居衔觞而接席,出方舟以同济。
彼华坊与禁苑,常宵盘而昼憩。
思德音其在耳,若清尘之未逝。
经二纪以及兹,悲明离之永翳。
惟平生之褊能,实有志于栖息。
惭灭没之千里,谢韩哀于八极。
如蓑裘之代用,譬轮辕之曲直。
愧周任之清规,谅无取于陈力。
逢濯缨之嘉运,遇井汲之明时。
怀君恩而未答,顾灵琐而依迟。
端揆以居副,长庶僚而称师。
犹深泉之短绠,若高墉而无基。
伊吾人之罪薄,岂斯满之能持。
奉皇命以奏举,方驱传于衡疑。
遵夕宿以言迈,戒晨装而永辞,行摇摇于南逝,心眷眷而西悲。
尔乃横济牵牛,旁瞻雉库,前观隐脉,却视云布。
追晋氏之启戎,覆中州之鼎祚。
鞠三川于茂草,沾西京于朝露。
故黄旗紫盖,运在震方,金陵之兆,允符厥祥。
及归命之衔璧,爰献玺于武王
启中兴之英主,宣十世而重光。
观其内招人望,外攘千纪;
草创江南,缔构基址。
岂徒能布其德,主晋有祀,《云汉》作诗,《斯干》见美而已哉!
乃得正朔相承,于兹四代,多历年所,三百馀载。
割疆场于华戎,拯生灵于宇内;
不被发而左衽,繄明德其是赍。
临沧之层巇,寻叔宝之旧埏,蕴珠玉之馀润,昭罗绮之遗妍。
怀若人之远理,岂喜愠其能迁。
虽魂埋于百世,犹映澈于九泉。
经法王之梵宇,睹因时之或跃;
从四海之宅心,故取乱而诛虐。
在苍精之将季,剪洪柯以销落;
既观蝎而逞刑,又施兽而为谑。
候高熢以巧笑,俟长星而欢噱。
何惵惵之黔首,思假命其无托。
信人却而天从,爰物睹而圣作。
我皇帝膺箓受图,聪明神武,乘衅而运,席卷三楚
师克在和,仁义必取,形犹积决,应若飙举。
于是殪桑林之封狶,缴青丘之大风;
戢干戈以耀德,肆《时夏》而成功。
放流声于郑、卫,屏艳质于倾宫;
配轩皇以迈迹,岂商、周之比隆。
化致升平,于兹四纪;
六夷膜拜,八蛮同轨。
教穆于上庠,冤申于大理,显三光之照烛,降五灵之休祉。
谅殊功于百王,固无得而称矣。
溯金牛之迅渚,睹灵山(《艺文类聚》作灵涛。)
之雄壮,实江南之丘墟,平云霄而竦状。
标素岭乎青壁,葺赪文于翠嶂,跳巨石以惊湍,批冲岩而骇浪。
铲千寻之峭岸(《艺文类聚》作峭峰。)
潨万流之大壑,隐日月以蔽亏,抟风烟而回薄。
崖映川而晃朗,水腾光而倏烁;
积霜霰之往还,鼓波涛之前却,下流沫以游险,上岑崟〗而将落;
闻知命之是虞,故违风而靡托。
讯会骸之诡状,云怒特之来奔。
及渔人之垂饵,沈潜锁于洪源。
鉴幽途于忠武,驰四马之高轩。
不语神以徵怪,情存之而勿论。
晒姑熟之旧朔,访遗迹兮宣武,挟仲谋之雄气,朝委裘而作辅。
历祖宗之明君,犹负芒于盛主;
势倾河以覆岱,威回天而震宇。
明允之笃诚,在伊稷而未举。
矧有功而无志,岂季叶其能处。
惧贻笑于文景,忧象贤之覆餗,虽苞蘖以代兴,终夷宗而殄族。
彼儋石之赢储,尚邀之而俟福,况神明之大宝,乃暗干于天禄。
造扃键之候司,发传书于关尉。
据圜辕乎伊洛,守衡津于河渭。
无矫且以招宾,阙捐繻而待贵。
实祗敬于王典,怀鞠躬而屏气。
函谷之襟带,疑武库之精兵。
采风谣于往昔,闻乳兽。
宁成
在当今而简易,止讥鉴其奸情,陋文仲之废职,鄙而彡门之食征。
于是近睇赭岑,遥瞻鹊岸,岛屿苍茫,风云萧散。
属时雨之新晴,观百川之浩《泪干》,水泓澄以暗夕,山参差而辨旦。
忽临睨于故乡,眇江天其无畔,逆洄流而右阻,遵长薄而左贯。
独向风以舒情,搴芳洲其谁玩。
铜山而系缆,访叔文之灵宇。
得旧名而犹存,皆攒芜积楚
想夫君之令问,实有声于前古。
拯巴汉之废业,爰配名于邹鲁。
辨山精以息讼,对祠星而寤主。
每抚事以怀人,非末学其能睹。
嘉梅根之孝女,尚乘肥于媵姬。
嗟吴人之重辟,忧峻网于将贻。
彼沈瓜而显义,指沧波而为期,此浮履以明节,赴丹烂其何疑。
信理感而情悼,实凄怅于余悲。
空沈吟以遐想,愧邯郸之妙词。
南陵以寓目,美牙门之守志,当晋师之席卷,岂藩篱而不庇。
携老弱于穷城,犹区区乎一篑。
虽挈瓶之小善,实君子之所识(阙一句。)
是谓事人之礼。
雷池之长浦,想恭岱之芳尘。
临鱼官以辍膳,践寒蒲之抽筠。
又有生为令德,没为明神。
或捐家事主,携手拜亲;
或正身殉义,哀感市人。
所以家称纯孝,国号能臣。
扬清徽于上列,并异世而为邻。
发晓渚而逆风,苦神吴之难习。
岸曜舟而不进,水腾沙以惊急。
天曀曀其垂阴,雨霏霏而来集。
悯征夫之劳瘁,每搴帷而伫立。
由江沲之派别,望彭汇之通津,途未中乎及绛,日巳盈于浃旬。
于是千流共归,万岭分状,倒景悬高,浮天泻壮。
清江洗涤,平湖夷畅,翻光转彩,出没摇漾。
岷山嶓冢,悠远寂寥。
青溢赤岸,控汐引潮。
望归云之蓊蓊,扬清风之飘飘,界飞流干翠薄,耿长虹于青霄。
若夫灌莽川涯,层潭水府,游泳之所往还,喧鸣之所攒聚。
群飞沙涨,掩薄草渚,奇甲异鳞,雕文綷羽。
听寡鹤之偏鸣(《艺文类聚》作聆寡鹤之偏叫。)
闻孤鸿之慕侣。
在客行而多思,独伤魂而凄楚。
美中流之冲要,因习坎以守固。
既因之而设险,又居之而务德
南通珠崖夜郎,西款玉津、华墨。
莫不内清奸宄,外弭苛慝,篱屏京师,事有均于齐德也。
匡岭以踌躇,想霞裳于云仞,流姮娥之逸响,发王子之清韵。
若夜光而可投,岂荣华之难摈。
羡还丹其何术,伫一刃于来信。
径遵途乎鄂渚,迹孙氏之霸基。
陈利兵而蓄,抗十倍之锐师。
在贤才之必用,宁推诚而忍欺,图富强以法立,属贞臣而日嬉。
识馀基于江畔,云钓台之旧址。
战国之多虞,犹从容而宴喜。
钦辅吴之忠谅,叹仲谋之虚己。
处君臣而并得,良致霸其有以。
文侯之雅望,诚一代之伟人。
祢观书以心服,玉比德而誉均。
遘时雄之应运,方协义以经纶,名既逼而愈赏,言虽闻而弥亲。
惜勤王干延献,俾汉京之惟新,何天命其弗与,悲盛业之未申。
泛芦洲以延伫,闻伍员之所济,出怀珠而免仇,归投金以答惠。
彼无求于万钟,唯长歌而鼓枻。
慨斯诚之未感,乃沈躯以明誓。
空负恨其何追,徒临餐而先祭,及旋师于郑国,美邀福于来裔。
入郢都而抵掌,壮天险之难窥,允分荆之胜略,成百代之良规。
贾生方于指大,应侯譬之木披
所以居宗振末,强本弱枝,闻古今之通制,历盛衰而不移,可不谓然与,美经国之远体也。
酌忠言于城,播终古之芳猷;
忘我躬之匪阅,顾社稷而怀忧。
庄王之高义,乃徵名于夏州,耻蹊田之过罚,纳申叔之嘉谋,观巫臣之献箴,鉴周书以明喻。
何自谋其多僻,要桑中而远赴。
若葆申之诛丹,实匡君以成务。
在雨臣而优劣,居二主其并裕,临赤崖而慷忾,㩁雄图于魏武,乘战胜以长驱,志吞吴而井楚,总八州之毅卒,期姑苏而振旅,时有便乎建瓴,事无留于萧斧。
霸孙赫其霆奋,杖迈俗之英辅。
裂宇宙而三分,诚决机乎一举。
玄德之矫矫,思兴复干旧京。
招卧龙于当世,配管仲而称英。
收散亡之馀弱,结与国而连横,延五纪乎岷汉,绍四百于炎精。
巴丘以邅回,遵洞庭而敞恍,沈轻舟而不系,何灵胥之浩荡。
眺君、褊之双峰,徒临风以增想。
偿瑶觞而一酌,驾彩蜺而独往。
尔乃南奠衡霍,北距沮漳,包括沅澧,汲引潇湘。
滮滮长迈,漫漫回翔,荡云沃日,吐霞含光。
青碧潭屿,万顷澄澈,绮从风,素沙被雪。
杂云霞以舒卷,间河洲而断绝,回晓仄于中川,起长飙而半灭。
税遗构之旧浦,瞻汨罗以陨泗,岂怀宝而迷邦,犹殷勤而一致。
蕴芳华以襞积,非党人之所媚,合《小雅》之怨辞,兼《国风》之美志。
譬弹冠而振衣,犹自别于泥滓,且杀身以成义,宁露才而扬己,悲先生之不辰,逢椒兰之妒美,有骅骝而不驭,焉遑遑于千里。
既践境以思人,弥流连其无巳。
修行潦之薄荐,敢凭诚于沼沚。
黄陵而展敬,奠瑶席乎川湄。
具兰香以膏沐,怀椒糈而要之。
延帝子于三后,降夔、龙于九疑
腾河灵之水、驾,下太一之灵旗。
抚安哥以会舞,疏缓节而依迟。
日徘徊以将暮,情眇默而无辞。
秦皇之巡幸,尤土壤以加戮。
昧天道之无亲,勤望祀以祈福。
将人怨而神怒,故飞川而荡谷。
推冥理以归保愆,遂刊山而赭木。
于是下车入部,班条理务,砥课庸薄,夕惕兢惧。
存问长老,隐恤氓庶,奉宣皇恩,宽徭省赋。
远哉盛乎,斯邦之旧也。
有虞巡方以托终,夏后开图而疏决,太伯让嗣以来游□臣祈仙而齐洁。
固是明王之尘轨,圣贤之踪辙也。
若夫屈平怀沙之赋,贾子《游湘》之篇,史迁摛文以投吊,扬雄《反骚》而沉川。
其风谣雅什,又是词人之所流连也。
亦有仲宁咸德,仍世相继,父子三台,缁衣改敝。
古初抱于烈火,刘先高而忤世,蒋公琰之弘通,桓伯绪之匡济,邓兖时之绝述,谷思恭之藻丽,实川岳之精灵,常间出而无替也。
至于殊庭之客,帝乡之贤,神奔鬼化,吐吸云烟。
玉笥登之而却老,金人植杖以尊泉,苏生骑龙而出入,处静驾鹿以周旋。
配北烛之神女,偶南荣之偓佺
时仿佛其遥见,亦往往而有焉。
尔乃历省府庭,周行街术,山川远览,邑居近悉。
黔中以置守,献青阳而背质,邹生所谓还舟,楚王于焉乘驲。
巡高山之累仞,褒吴文之为宰。
彼非刘而八王,皆国亡而身醢。
长沙而著令,经五叶其未改。
知天道之福谦,胜一时之经始。
太傅之故宅,今筑室以安禅;
邑无改于旧井,尚开流而洌泉。
怀伊、管之政术,遇庸臣而见迁,终被知于时主,嗟汉宗之得贤。
受齐君之远托,岂理谢而生全;
怀王之不秀,遂抱恨而伤年。
修定祀于北郭,对林野而幽蔼,庶无吐于馨香,祀琼茅而沃酹。
景十三以启国,惟君王其能大。
迨炎正之中微,实斯藩而是赖。
顾四阜之纡馀,乍升高以游目。
审山川之面带,将取名于衡麓。
下弥漫以爽垲,上钦亏而重复。
风瑟瑟以鸣,水琤琤而响谷,低四照于若华竦千寻于建木。
冀嚣尘之可屏,登岩阿而寤宿。
舍域中之常恋,慕游仙之灵族。
是时凉风暮节,万实西成,华池迥远,飞阁凄明。
嘉南洲之炎德,爱兰蕙之秋荣。
下名于曲榭,采芳菊于高城。
树罗轩而并列,被岭而丛生。
玩栖禽之夕返,送旅雁之晨征。
悲去乡而远客,寄览物而娱情。
惟传车之所鹜,实鹰扬其是掌,或解组以立威,乍露服而加赏。
遵圣主之恩刑,天地之厚德。
沾河润于九里,泽自家而刑国。
阙小道之可观,宁畏涂其易克,眄高衢而愿聘,忧取累于长纆。
闻困石之非据,承炯戒乎明则,愧寿陵之馀子,学邯郸而铺匐也(《梁书·张缵传》,大同九年,为使持节都督南宁三州诸军事湘州刺史、述职经途,乃作《南征赋》其词云云,又见《艺文类聚》二十七。)
进封陈司空长城公诏绍泰二年七月丙子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六
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皇王盛则,所谓元龟。
司空南徐州刺史长城县开国侯讳,志怀寅亮,风度弘远,体文经武,明允笃诚。
曩者率五岭之强兵,诛四海之雠敌,固以勒功彝鼎,书勋太常,克定京师,勤劳自重。
镇抚枌榆,永宁丰沛,东凉既息,北蔡无归,代马燕犀,气雄天下,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方欲大讨于秦崤,敦脩于与睦,叶谋上相,爰纳朕躬,思所以敬答忠勋,用申朝典,可进爵为长城县公(《艺文类聚》五十一。)
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八
渊明顿首顿首,席威卿等还,枉此月十四日告,披览未周(一作终),良深慨息。
昔长平建(一作失。)策,犹闻蚀昴之徵,疏勒效忠,时(一作实。)致飞泉之感,岂在余凉德,书不尽言,遂使吾贤,犹迷所执(一作犹迷前报。),斯故衔哀淹泪,仍复披陈者也。
孤以庸薄,宁有霸图,侯服于周,常惧盈满,岂望身居黄屋,手御青纶,揖让而对(一作叶。)三灵,端委而朝百辟?
询诸圉牧,莫不皆知,援誓神明,固自无爽。
但大齐仁信之道,关于至诚,睦邻之怀,由于孝德,遂蒙殊奖,归(一作还。)嗣本朝,拜首陈辞,敦诱弥广(一作厉。),既而仇雠未殄,方(一作乃)凭大国之威,宗┙(一作社)阽危,尤(一作终)亲仁之德,黾勉恩寄号腼惟(一作载),而敕谕分明,信誓殊重,乃云邦家有乂,社稷无虞,凡广陵历阳,皆许见还,白水黄河,屡奉然诺,至于夏藩冲要,控遏上流,且命强兵,为我此(一作临。)据,若(一作如。)其自有精甲,能捍丑徒,并用还梁,皆如前旨。
以孤频(一作昔,)经忝窃,屡守淮肥,门生故吏,遍于江右,凡诸部曲,并使招携,投赴戎行,前后云集,霜戈雪戟,无非武库之兵,龙甲犀渠,皆是(一作灵。)之仗,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斯实不世之隆恩,宁(一作岂。)曰循常之恒礼。
明公固天所授,弘济本朝,曲阜同功,营丘(一作并。)烈。
若夫伊尹庖厨贱宰,霍光阶闼小臣,诸葛亮无应变之才,管夷吾非王者之相,论其世业,较彼勤(一作勋。)劳,书契已来,罕有明德。
程婴之义,自古为难,荀息之忠,良以喜慰(一作甚可嘉慰),但先(一作前)朝秉玉镜之符,御金轮之宝,菩萨之化,行于十方,仁寿之功(一作风),沾于万国,凶人侯景,遂殄邦家。
何况于今,亦有吴会,江东如掌,差匪虚言,淮阳(一作南。)在面,方此非局,不稼不穑,多历岁时,大东小东,全无机杼,关中丑虏,宁非冒顿之锋,齐国强兵,便(一作乃。)轩辕之阵,西(一作东。)南当扼喉之势,东(一作西。)北承抚背之机,首尾交(一作齐)侵,华夷俱骋(一作逞),而冲人数岁,复(一作天)子方赊,德未感于黎蒸(一作人神。),威不加于将帅,斯等(一作曹。)怏怏,非少主(一有之字。)臣,安有碌碌,因人成事
公之才具,虽复明允(一作光明。),势何如于天监,时何若(一作如。)于大同,弃与国之隆恩,当滔天之猛寇,匡救之德,翻未有从,忠许之谋,谁其(一作云。)相晓,卧薪待火,言此弗危,系草从风俦之非切(一作匹),若能思其上策,审此英图(一作谋。),见引軨猎之车,还向长安之邸,一则二则,惟在大贤,外相内相,终当相屈,正当携诸旧隶,率(一作从。)我宾游,朝服簪(一作簪夕。)缨,直拜园寝,梁人望国,俱登赤马之舟(一作山),齐师临江,仍转苍鹰之旆,分袖南浦,扬鞭北风,民不疲劳,军无怨讟,如其执事,尚秉前言,将恐戎麾,便济江表,何则,西浮夏首(一作口。),已据咽喉,东进彭(一作汇沧)波,次指(一作披其)心腹,广陵京口,烽烟相望,鲁柝闻邾,方之(一作兹)尚远,胡对蓟,比此(一作匹。)为遥,水陆争(一作俱。)前,龙虎交至,则杨都(一作薄。)定,功自齐师,江左臣民,非关梁国(一作祚。),岂不追(一作退)惭后主崇寄之恩,还负齐朝亲邻之意?
东门黄犬,固以长悲,南阳(一作河南。)白衣,何可复得,立兹幼弱,非曰大勋(一作天助。),灭我宗示方(一作祧。),何所逃舋(一作责。)
今复遣前吉州刺史马嵩仁至彼(十字一作指使。),更具往怀,想不远而复,无贻抵(一作祸。)悔也。
若英谟有在,方兴祀(一作嗣。)夏之功,明监如违,便等过殷之叹,存亡社稷,一在于公(一作斯。),临纸崩号,不复多及。
萧渊明顿首顿首(《文苑英华》六百七十七,又见六百八十二,今注后篇异同为一作。)
王僧辩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八
太清六年六月五日,孤子徐君顿首,昔者云师火帝,非无战阵之风,尧誓汤征,咸用干戈之道,至于摇山荡海,驱电乘雷,歼厥凶渠,无亏皇极,若夷羿,周厄犬戎,汉委珠囊,秦亡宝镜,然则皆闻之矣;
未有膺龙图以建国,御凤邸以承家,二后钦明,三灵交泰,而天崩地折,妖寇横行者也。
自古铜头铁额,兴暴皇年,梼杌穷奇,流灾中国,王弥石勒,吞噬关河,绿林青犊之群,黑山白马之众,校彼兵荒,无闻前史,八王故事,曾未混淆,九州春秋,非去祸乱。
我皇爱命中兴,光宅天下,泰宁琐琐,安敢执鞭,建武栖栖,何其扶毂?
抑又闻之,陶唐既作,天归鸟啄之臣,丰毕将兴,特挺鹰扬之佐,明公量苞金铉,神表玉璜,俪衮钦才,平阶伫德,固以留连管乐,惆怅风云,濡足维时,投竿斯在。
去岁凶徒不骋,言次巴丘,鼓声闻一柱之台,烽火照三休之殿,公则悬麾羽扇,犹对投壶,戎羯咸奔,鲸鲵俱剪,楼舡万轴,还系昆明,胡马千群,皆输长乐,于是乎夏首西浮,云行电迈,彭波东汇,谷静山空,扼鹊尾而据王畿,登牛头而埽天阙,渐台伪帅,仍传首于帝京,郿坞元凶,咸刳肠于军市,青羌赤狄,同畀豺狼,胡服夷言,咸为京观;
公园陵尽拜,忠贯长沙,神主咸安,勋逾高密,重以秦宫既获,鲁殿犹存,辟绿草于应门,开青槐于武库,长安五陵之族,鄠杜六迁之民,襁负而归,都廛斯满,鬻脂藏脯,游骑击钟,故市新城,飞甍华屋,东莞旧宅,人识桑榆,南顿荒田,家分禾黍,岂以乡名谷熟,邑号禾兴而已哉?
若夫卦起龙文,书因鸟迹,劬劳王室,大拯生民,自开辟以来,未之有也。
虽十六才子,明允笃诚,八百诸侯,专心同德中宗佐命,俱画丹青,光武功臣,皆悬星象,栈道木阁,田单之奉霸齐,绾玺将兵,周勃之扶强汉,壤虫之比黄鹄,辙鲋之仰河宗,未足云也。
孤子阶缘多幸,叨造皇华,乡国屯危,公私燋迫,邳肜之切,长乱心胸,徐庶之祈,终无引允。
既而屏居空馆,多历岁时,衅犯幽祇,躬当剿灭,何图衅咎,灾极苍旻,号慕烦冤,肝肠屠殒,酷痛奈何!
无状奈何!
惟桑与梓,翻若天涯,杖栽松,悠然长绝,明明日月,号叫无闻,茫茫宇宙,容身何所,穷剧奈何?
自忝膺嘉聘,仍属乱离,上下年尊,偏婴此酷。
昔人迎门请盗,恒怀废寝之忧,当挽与亲,犹有危途之惧,况乎逆寇崩腾,京师播越,兴居动止,长隔山河,朝夕饘𩛆,谁经心眼,程糜不继,原何资,瞻望风云,朝夕鸣咽,固乃游魂已谢,非复全生,馀息空留,非为全死,同冰鱼之不绝,似蛰虫之犹苏,良可哀也!
良可哀也!
自东都绍汉,南亳兴殷,修好徵兵,弥留星琯,韩宣范武,方驾连镳,苏秦张仪,朱轮华毂;
而孤子三危是摈,四罪同科,听别马而长号,杖归旌而永恸,王稽反命,既无托乘之恩,椒举相逢,谁为班荆之位?
昔人违齐处鲁,时降徵求,亡晋奔,犹蒙招请,问管宁于辽左,追王朗于浙东,并物誉时贤,卿门公族,悬须应务,深挟情祈,斯岂庸贱之俦邪?
非馀生之敢望也。
但预在輶轩,诚为过误,圭璋特达,通聘河阳,貂珥雍容寻盟漳水,差有黄门启封,非无青纸诏书,郡将州司,郊迎负弩,乡亭里候,饰馆陈兵,岂是复介而奔齐,宁当窃妻而逃晋?
已焉哉!
羌难得而言也。
汉之谷吉,捐躯者几人,楚之申胥,埋魂者何极,孤子何所叹焉。
但顿伏苫庐,徒延光晷,夫以啁噍燕雀,踯躅鸣号,含识怀灵,未有其痛。
且夫曾耕雨雪,犹尚悲歌,苏使幽囚,无驰哽咽。
公履忠弘孝,冠冕搢绅,化感烟云,量标海岳,行糜仲月,王政无塞,分谷高年,仁风斯远,固以衣缨仰训,黎庶投怀。
今日憔惶,洪泽,虽复孤骸不返,方为漠北之尘,营魄知归,终结江南之草,孤子徐君顿首(《文苑英华》六百七十七。)
狱中连句(附萧圆正 南梁 · 萧绎
 押元韵
水长二江急,云生三峡昏。
愿赦淮南罪,思报阜陵恩(○南史武陵王纪传。《诗》七十一。)
改州郡上司徒公文上相府诏孝昌元年三月 北魏 · 元诩
 出处:全后魏文卷十一
丞相高阳王,道德渊广,明允笃诚,仪形太阶,垂风下国,实所以予违汝弼,致治责成,宜班新制,宣之遐迩。
其州郡先上司徒公文,悉可改上相府施行,符告皆亦如之(《魏书·孝明纪》)
湘东王相国、总百揆笺 南梁 · 萧恪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二
窃以嵩岳既峻,山川出云;
大国有蕃,申甫惟翰。
岂非皇建斯极,以位为宝;
圣教辨方,慎名与器。
是知太尉佐帝,垂华表黄玉之符;
司空相土伯禹降玄圭之锡。
伏维明公大王殿下,命世应期,挺生将圣,忠为令德,孝实天经,地切应、韩,寄深旦、奭,五品斯训,七政以齐,志存社稷,功济屯险。
夷狄内侵,枕戈泣血,鲸鲵示扫,投袂勤王,能使游魂请盟以屈膝,丑徒衔璧而詟气。
亲蕃外叛,畔均吴、楚,义讨申威,兵不血刃。
湘波自息,非筑杜韬之垒;
岘山离贰,不伐刘表之城。
九江致梗,二别殊派,才命戈船,底定灊、霍。
溯流穷讨,路绝窥窬,兵侵界,铁马雾合,神规独运,皆即枭悬,翻同翅折,遂修职贡。
梁、汉合契,肆犀利之兵,巴、汉俱下,竭骁勇之阵。
南通五岭,北出力原,东夷不怨,西戎即序。
可谓上流千里,持戟百万,天下之至贵,四海之所推也。
今海水飞云,昆山起燎,魏文悲乐推之岁,韩宣叹成礼之日,阳台之下,独有冠盖相趋;
梦水之傍,尚致车舆结辙。
麰麦两穗,出于南平之邦;
甘露泥枝,降乎当阳之境。
野蚕自绩,何谢欧丝;
闲田生稻,宁殊雨
莫非品物咸亨,是称文明光大,岂可徽号不彰于彝典,明试不阵乎车服者哉!
昔晋、郑入周,尚作卿士;
萧、曹佐汉,且居相国
宜崇兹盛礼,显答群望。
等稽寻甲令,博询惇史,谨再拜上,进位相国,总百揆竹使符一,别准恒仪。
杖金斧以剪逆暴,乘玉辂而定社稷。
傍罗丽于日月,贞明合于天地。
扶危翼治,岂不休哉!
等不通大体,自昧伏奏以闻(《梁书·元帝纪》,太清四年十一月甲子南平王侍中临川王大款桂阳王大成散骑常侍江安侯圆正侍中左卫将军张绾司徒左长史昙等府州国一千人奉笺。)
伐陈下源雄册书开皇八年 南北朝末隋初 · 杨坚
 出处:全隋文卷三
于戏!
唯尔上大将军、朔方公雄,识悟明允,风神果毅
往牧徐方,时逢寇逆,建旟马邑抚安北蕃。
嘉谋绝外境之虞,挺剑息韝之望。
沙漠以北,俱威恩,吕梁之间,罔不怀惠。
江淮蕞尔,有陈僭逆,今将董率戎旅,清彼东南,是用命尔为行军总管
往钦哉(《隋书·源雄传》)
秦王益州道行台制620年4月21日 隋末唐初 · 李渊
 出处:全唐文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蜀郡沃野。曰惟井络。
控驭邛笮。临制巴渝。
求瘼宣风。朝寄尤重。
总司岳牧。是属懿亲。
太尉尚书令陕东道行台雍州武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器宇冲深。
体识明允。专征阃外。
茂绩克宣。敷政京畿
嘉声巳著。镇抚岷汉。
佥论攸宜。可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安州刺史吴王恪等官制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门下。
体国经邦。
资懿亲而作屏。
设官分职。
俟方岳以宣风
用能式固本枝。
隆盘石
安州都督吴王恪等。
并识量明允
体业贞固
礼高彝器。
望重维城。
学艺之誉日新。
忠孝之风早茂。
分命有典。
佥议攸归。
可依前件。
太子初立请尊贤讲学表 初唐 · 刘洎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五十一
臣闻郊迎四方。
孟侯所以成德。
齿学三让。
元良由是作贞。
斯皆屈主祀之尊。
申下交之义。
故得刍言咸荐。
睿问旁通。
不出轩庭。
坐知天壤。
率由兹道。
永固鸿基者焉。
至若生乎深宫之中。
长乎妇人之手。
曾未识忧惧。
无由晓风雅。
虽复神机不测。
天纵生知。
而开物成务。
终由外奖。
匪夫崇彼干籥。
听兹谣颂。
何以辨章庶类。
甄覈彝伦。
历考贤圣。
咸资琢玉。
是故周储上哲。
师望奭而加裕。
汉嗣深仁。
引园绮而昭德
原夫太子
宗祧是系。
善恶之际。
兴亡斯在。
不勤于始。
将悔于终。
是以晁错上书。
令先通政术。
贾谊献策。
务前知礼教。
窃惟皇太子玉裕挺生。
金声夙振。
明允笃诚之美。
孝友仁义之方。
皆挺自天资。
非劳审谕。
固以华夷仰德。
翔泳希风矣。
然则寝门视膳。
已表于三朝。
艺宫论道。
宜宏于四术。
虽春秋鼎盛。
饬躬有渐。
实恐岁月易往。
堕业兴讥。
取适宴安。
言从此始。
以臣愚短。
幸参侍从
思广离明。
轻愿闻彻。
不敢曲陈故事。
请以圣德言之。
伏惟陛下诞睿膺图。
登庸历试。
多才多艺。
道著于匡时
允文允武。
功成于纂祀。
万方即叙。
九围清宴。
尚且虽休勿休。
日慎一日。
求异闻于振古。
劳睿思于当年。
乙夜观书。
事高汉帝。
马上披卷。
勤过魏后。
陛下自励如此。
而令太子优游弃日。
不习图书。
臣所未谕一也。
加以暂屏机务。
即寓雕虫。
纡宝思于天文。
则长河韬映。
摛玉华于光札。
则流霞成彩。
固巳锱铢万代。
冠冕百王。
屈宋不足以升堂。
张何阶于入室。
陛下自好如此。
太子悠然静处。
不寻篇翰。
臣所未谕二也。
陛下备该众妙。
独秀寰中。
犹晦天聪。
俯询凡识。
听朝之隙。
引见偫官。
降以温颜。
询以今古。
故得朝廷是非。
里闾好恶。
凡有巨细。
必关听览。
陛下自行如此。
而令太子久入趋侍。
不接正人。
臣所未谕三也。
陛下若谓无益。
则何事劳神。
若谓有成。
则宜申贻厥后。
蔑而不急。
未见其可。
伏愿俯推睿范
训及储君
授以良书。
娱之嘉客。
朝披经史。
观成败于前踪。
晚接宾游。
访得失于当代。
间以书札。
继以篇章。
则日闻所未闻。
日见所未见。
副德逾光。
之福也。
窃以良娣之选。
遍于中国。
仰惟圣旨。
本求典内。
防微慎远之虑。
固非偫下所测。
暨乎徵简人物。
则与聘纳相违。
监抚二周。
未延一士。
愚谓内既如彼。
外亦宜然者。
恐招物议。
将谓陛下重内而轻外也。
古之太子
问安而退。
所以广敬于君父。
异宫而处。
所以分别于嫌疑。
太子一侍天闱
动移旬朔。
师傅以下。
无由接见。
假令供奉有隙。
暂还东朝。
拜谒既疏。
且事俯仰。
规谏之道。
固所未暇。
陛下不可以亲教。
宫寀无因以进言。
虽有具寮。
竟将何补。
伏愿俯循前躅。
稍抑下流。
宏远大之规。
展师友之义。
则离徽克茂。
帝图斯广。
凡在黎元。
孰不庆赖。
太子温良恭俭。
聪明睿哲。
含灵所悉。
臣岂不知。
而浅识勤勤。
思效愚忠者。
愿沧溟益润。
日月增华也。
高祖 初唐 · 朱敬则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
王业不同。其来尚矣。
若乃待辛癸之禅。汤武不得称仁。
要西伯之资。高光无由济世。
或宁乱以得志。或兴祸以取威。
遭遇虽殊。天命一也。
宣帝聪豪明允。博学洽闻。
敏而好谋。宽而能断。
其未得志也。服勤王事。
夙夜在公。知无不为。
刍牧必履。取信严主。
所谓能臣也。及勋德日隆。
雄材渐著。权略不世。
合变如神。受命崇华。
竭股肱于明帝。忍死嘉福。
遂无君于冲人。所谓奸臣也。
及内难既平。外寇斯殄。
威力翕赫。指麾风飞。
遂乃临神器以徘徊。戮公族以顾望。
大业初构。人望斯存。
若格以名神。请罪不暇。
归诸天命。则前代有辞。
美哉未尽善也。且成汤之在世。
行仁以动诸侯。文王之处殷朝
好让以怀邻国。高祖以豁达容物。
光武以长者得人。未有专仗阴谋。
每行诡计。寄何晏以鞠狱。
李胜以谬言。请战以见威。
指水以表信。乞襦不与。
惧有陈恒之讥。封墓释囚。
不嫌武王之事。愧情负理。
掩耳避声。狼顾以噬魏人。
狐媚以取天下。亦前史所丑也。